平时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就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,所以很多时候,都难以控制情感或是欲望。七情六欲在生活中出现的频次还是相当高的,往往用来形容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个体,不是冷冰冰的机器。不过如果具体剖析一下,这七情六欲究竟指代的是哪些情感和欲望,知道的人就并不多了。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,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。
一般来说,七情是指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,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;六欲是指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,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。事实上,七情六欲就是一个人面对不同人或者事,产生的心理反应而已。
七情
七情按《礼记》的观点指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按儒家的说法是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、怒、忧、惧、爱、憎、欲,而医家的七情是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。综合对比一下,其实这几种说法区别不算大,都是人们情感或是心理上的反应。
中医理论中,七情指““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”七种情志,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,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、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,令人深思的是,中医学不把“欲”列入七情之中。可以看出,在医学领域对七情进行划归之时,主要还是从人体健康这个角度出发。
在古代的文献典籍中,也对七情六欲都有着相应的记载,《礼记·礼运》:“何谓人情?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七者弗学而能。”《三字经》:“曰喜怒,曰哀惧。爱恶欲,七情具。”这对于后人研究七情六欲,都提供了很多文献上的参考。
六欲
《大智度论》认为六欲是指色欲、形貌欲、威仪姿态欲、言语音声欲、细滑欲、人相欲,基本上把“六欲”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,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“情欲”。其实这个划归标准稍微有些笼统,与现代人所说的六欲相差甚远,因为欲望其实包括很多种,情欲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分支。
而六欲按《吕氏春秋》指由生、死、耳、目、口、鼻所生的欲望,佛教认为是色欲、形貌欲、威仪姿态欲、言语声音欲、细滑欲、人相欲,也有说法是求生欲、求知欲、表达欲、表现欲、舒适欲、情欲。这种划归方法就已经相当完善了,基本上和现如今的观点相差无几。
《吕氏春秋.贵生》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:“所谓全生者,六欲皆得其宜者。”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:“六欲,生、死、耳、目、口、鼻也。”后人将六欲概括为:见欲(视觉)、听欲(听觉)、香欲(嗅觉)、味欲(味觉)、触欲(触觉)、意欲。 不管是七情还是六欲,都是人之常情,只不过人类作为高等动物,在很多时候都要学会克制不好的情绪或是心理。